1986年,华尔街的研究圈被一篇名为《投资组合》的学术论文点燃了讨论热情。论文的主要作者是加里·布林森,他与另外两位合作者一起研究了上百个养老金组合的表现,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大约90%的长期投资收益,来自于资产配置,而不是择时或择基。
这句话后来几乎成为现代投资界的圣经。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投资成功的关键,不是选最牛的基金,也不是精准捕捉市场时机?更进一步,什么样的资产配置,才是“好配置”?答案其实藏在一个听起来有些冷门的概念中——低相关性资产。
布林森等人的研究不仅提出了“资产配置优先”的观点,还提出了四条核心原则:全球视野、资产间低相关性、长期视角,以及动态调整。这四点,共同构成了现代资产配置战略的核心。
要理解为什么资产配置如此重要,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想象你要去远足,当然不会只带一瓶水或一件T恤,而是会根据路线、天气和身体状况,准备水、食物、雨衣、防晒霜等装备。
资产配置,就像是你为投资之旅打包的装备清单,目标不是在某个短期节点击败市场,而是在长期中提高收益的稳定性,降低组合整体的波动风险。
而资产配置真正的魔法,在于它能利用不同资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们的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简单来说就是两种资产是否同时涨跌。如果你持有两个高度正相关的资产,比如两个科技股基金,那么当市场对科技前景悲观时,它们往往会同步下跌,你的损失也会被放大。
但如果你配置的是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资产,比如股票搭配黄金,或者股票搭配长期国债,那么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其他资产可能会表现平稳甚至上涨,从而起到缓冲作用,降低整体组合的波动。就像汽车中的避震器,能够在市场颠簸时吸收冲击,让你坐得更稳。
这也是为什么专业机构投资者在做资产配置时,往往非常重视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并不迷信哪一种资产永远强势,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个“不同步”的资产组合,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相互平衡。
在现实中,这种低相关性的力量曾多次“救命”。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股市暴跌,道琼斯指数一年内下跌超过30%。但与此同时,美国长期国债价格却强势上涨,因为在恐慌中,投资者纷纷涌向安全资产。
那些在组合中配置了股票和国债的投资者,虽然仍有损失,但远小于“全仓股票”的投资者。
再比如2020年疫情初期,市场突然剧烈波动,全球股市大幅下挫,但黄金和部分对冲基金策略却表现不俗,使得一些组合成功“守住了阵地”。
当然,这并不是说低相关资产在每次危机中一定会上涨,而是它们的走势并不与股市捆绑,在关键时刻往往能拉你一把,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明白了,我要买更多品种,分散得越多越安全。”
其实不然。关键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低相关性的质量。
比如,买入10只不同的中国成长型股票,它们在宏观和行业层面上高度相关,不能真正分散风险。反而是配置一些风格、市场、国家甚至策略都不同的资产,比如:
股票 + 债券
A股 + 美股 + 新兴市场股票
房地产投资+ 黄金
主动管理策略 + 指数基金
CTA(商品趋势策略)+ 对冲基金
这些资产的走势往往由不同的因素驱动,真正做到了“不同时起舞”。
世界上没有永远上涨的资产,也没有永远准确的择时。投资,不是赌博,而是管理不确定性的艺术。
低相关性资产的配置,不是为了追求每一笔都赢,而是为了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中,让你的投资组合始终有“稳住阵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