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美国股市继续表现强劲,各大股指屡创新高。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显著提升。与美国市场相呼应,中国股市情绪也呈现偏乐观态势,尤其是港股市场表现抢眼。新消费,创新药等题材得到投资者追捧。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可谓供需两旺,多家企业成功上市。A股市场同样显现复苏迹象,上证指数创出年内新高。
尽管市场情绪持续向好,但股市表现与经济基本面之间的落差却不容忽视。美国多项经济指标已显示出下半年增长可能放缓的迹象。特朗普政府对关税的90天暂缓期将于7月9日到期。一旦高关税全面恢复,其对美国通胀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将逐步显现。这种政策不确定性不仅会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还可能通过劳动力市场传导至消费端,进而拖累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同样面临下半年放缓的风险。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韧性主要依靠“抢出口”效应与政策支持,内生的内需动力依然偏弱。上半年出口存在前置透支效应,这种“抢出口”效应的消退将使下半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明显减弱。内需方面,消费增长高度依赖政策驱动。以“以旧换新”政策为例,覆盖范围内的家具、家电、电子产品等可选消费品增速显著领先,但未被补贴覆盖的部分耐用品消费则增长乏力。下半年消费补贴的刺激效应可能边际递减。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结构调整期,对内需复苏形成阶段性压力。
面对经济基本面可能放缓的现实,为何股市投资者仍能保持相对乐观的情绪?在美国市场,这种乐观主要源自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和对明年经济的相对乐观态度。尽管6月非农就业数据强劲,但市场仍预期美联储将在9月开始降息周期。这种宽松预期支撑了风险资产估值,特别是成长型股票。同时,华尔街对经济“软着陆”的预期增强,认为美联储能够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避免经济衰退,这种叙事为市场提供了心理支撑。
中国市场则受益于三方面因素。首先是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中国央行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避免了过度紧缩,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其次是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呵护态度。从IPO政策调整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增强市场活力和投资者信心。最后是近期美元走弱帮助人民币汇率企稳甚至升值,缓解了资本外流压力,为A股和港股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展望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与政策支持之间的博弈。在美国,市场关注焦点将集中在7月9日关税暂缓期到期后的政策走向,以及美联储是否能够如市场预期在9月开始降息。中国市场则需要关注七月的政治局会议给出的政策信号。此外,中美关系演变仍将持续影响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