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美国新一轮“对等关税”政策的落地,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多国加征高额关税,包括对中国商品加征34%、对欧盟20%、对日韩25%等。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股纳斯达克指数跌入技术性熊市。除美股外,亚太股市同样受到冲击。4月7日,日经225指数暴跌7.83%,韩国综合指数跌超5%,A股三大股指更是遭遇“黑色星期一”,创业板指单日跌幅高达12.5%,创历史最大跌幅。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也出现剧烈波动,现货黄金一度突破3050美元/盎司,随后又快速回落,市场恐慌情绪达到近年高点。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正是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一方面,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强硬手段重塑全球贸易秩序;但另一方面,其政策缺乏连贯性,时而释放缓和信号,时而又加码施压。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难以制定长期战略,跨国投资和供应链布局陷入停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贸易战可能使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陷阱”。包括高盛和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也在上周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在政策迷雾中,市场参与者只能如履薄冰,谨慎前行。
我们认为2025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已经超过50%。首先,贸易战导致的进口成本上升已开始推高通胀,挤压企业利润和家庭消费能力。其次,政策不确定性使得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低迷,制造业PMI持续徘徊在荣枯线附近。美国各项市场调查显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都在近期快速恶化。历史经验表明,当商业信心持续下滑时,经济衰退往往随之而来。
面对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政府将把扩大内需做为稳增长的关键。我们预计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消费刺激政策,如减税、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同时加大基建投资以托底经济。此外,货币政策有望保持宽松,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当前市场对政策出台的时间点有争论,但是主流观点认为政府出台政策稳增长只是时间问题,最快可能在四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就会给出信号。
当前市场的波动性已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而贸易战的长期化可能使金融市场的高波动持续。与2008年不同的是,本次危机的根源并非金融体系内部崩溃,而是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剧烈重构。贸易战、技术战、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交织,形势难以判断,使得市场情绪极度敏感。
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短期阵痛难以避免。然而,危中有机,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政策的应对有望为市场提供新的增长点。我们将会密切关注贸易谈判的进展,尤其是中美双方能否在关键领域展开有效对话。行业层面,内需驱动的消费、科技自主可控等板块可能更具防御性。在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应该以控风险为首要目标,等待宏观环境改善带来更好的投资机会。